今日,珍酒李渡成为“港股白酒第一股”,“白酒教父”吴向东以实打实的300亿元身家,成为新任白酒首富。
【资料图】
白酒行业,高盈利,高估值,造就了一批富豪,除了吴向东,还有迎驾贡酒倪永培,口子窖的刘安省和徐进,天佑德酒李银会,等待郎酒上市的汪俊林,以及低调大佬劲牌吴少勋。
这些人中,大多以白酒混改起家,很多都是直接MBO(管理层收购)。这些略带“原罪”的财富积累模式,虽历经20余年,仍一地鸡毛。其中,有人身陷囹圄,有人讳莫如深,更多的早已洗白,套现上岸。
下一代白酒富豪的诞生,能否伴随一些新的故事?
首富吴向东今日,珍酒李渡(06979.HK)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成为港股白酒第一股。
2003年,“白酒教父”吴向东收购湖南白酒品牌湘窖和开口笑,6年之后,又收购贵州的珍酒和江西的李渡,组成了中国第四大民营白酒集团——珍酒李渡集团。
尽管公司强调自己主攻次高端及以上白酒市场,旗下也多为高端品牌,但是,珍酒李渡的毛利率仅为55%,低于白酒行业80%以上的整体水平。
而且,公司为了卖酒,投入超高。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4.03亿元、10.21亿元、9.8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16.8%上升到23.1%。
这种白酒行业罕见的低毛利率、高费用率模式,影响了珍酒李渡的业绩表现。去年,公司收入58.56亿元,增速大幅下滑,净利润10.30亿元,略有下降。
曾因酱酒热而业绩大增的核心品牌珍酒,表现萎靡,2022年销量下降12.9%,纵有提价助攻,收入增速也降至9.6%。
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公司的上市进程。珍酒李渡1月中旬披露、3月底通过聆讯、4月底上市,仅耗时百余天,远低于港股9个月的平均上市周期。募资超50亿港元,成为港交所今年以来最大的IPO。
珍酒李渡成功上市,其实际控制人吴向东,身价飙升。
此前,“杠杆收购天王”KKR分两次入股珍酒李渡,按照2022年的投资对价来算,珍酒李渡的估值接近50亿美元,吴向东的间接持股估值超过40亿美元。
如今,珍酒李渡成功上市,按照每股10.82港元的发行价,吴向东持股价值250亿港元左右。如果公司打破港股破发魔咒,效仿A股白酒行情,那么,这个数字将只是一个开始。
而且,这还不是吴向东白酒帝国的全部。20年前,他创立金六福品牌,通过重营销、强渠道,一举成功。之后,他将这种高举高打的模式复制到其他白酒品牌的运作上,先后将榆树钱、今缘春、雁峰、无比、临水、湘山及太白等品牌收入麾下。
此外,吴向东认识到渠道的价值,2005年创立华致酒行。产品、渠道两手硬,两大板块还能互相配合。2019年,华致酒行(300755.SZ)登陆创业板,成为酒类流通第一股。
尽管华致酒行2022年业绩下滑45.77%,公司的市值有所下跌,吴向东所持股份仍然价值80亿元左右。
仅依靠珍酒李渡和华致酒行这两家公司,吴向东的身家就达到300亿元,登顶中国白酒首富。
造富神话时间回到20年前,人们根本不相信白酒行业能够创造出首富这个物种。
那个年代富豪榜上的常客,大多来自金融、地产、资源甚至是现在大家看不上的零售行业,郭广昌、黄光裕、王健林、许家印等人轮流坐庄。互联网大佬们集体登堂入室,其实也没有多少年。
资产证券化的浪潮,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白酒上市公司。它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提价,明里暗里地炒作,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盈利能力,动辄80%以上的毛利率、50%以上的净利率。
行业老大贵州茅台(600519.SH),2022年营业收入1241.00亿元,同比增长16.87%,归母净利润627.16亿元,同比增长19.55%;毛利率92.00%,净利率50.54%。
烈火烹油般的“喝酒”行情爆发,股王贵州茅台最高市值曾达到3.22万亿元。还有巅峰期1.36万亿元的五粮液(000858.SZ),4700亿元的泸州老窖、4600亿元的山西汾酒和4000亿元的洋河股份。
就连行业排名倒数的那几支白酒股,市值也能达到百亿元级别,这在其他行业简直无法想象。
头部公司们均为国资控股,但这并不影响市场参与者们分享资本盛宴。
江湖上一直流传着林劲峰的故事。这个生活在深圳的潮汕人,有着异常灵敏的商业嗅觉。2003年他拿出全部身家1200万元投资贵州茅台,2015年退出,持股12年收获11.43亿元,回报率95倍。
以此为基础,林劲峰拿下徽酒集团,还成为上坤地产(06900.HK)的大金主,投资业务遍布白酒、房地产、金融、家居零售等多个领域。
“民间股神”林园,也是通过贵州茅台实现财富倍增。2021年的一场公开活动上,他自称持有贵州茅台2%的股份,当时价值超过550亿元。
这样的故事,在白酒资本圈,可太多了。
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人总结了一辈子的投资哲学;“中国巴菲特”林劲峰、林园、但斌等人,几乎只需要干好一件事,重仓白酒,拥抱贵州茅台。
当然,最大程度的白酒造富,起源于混改。此前,中国市场上的主流白酒企业,大多为国营公司。
新世纪后,其中一部分并不强势的品牌,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企图激活企业发展,比如剑南春、郎酒、洋河股份,另一些中小型酒厂,被产业资本收入麾下,重新运作,比如吴向东的白酒帝国,以及后来的综艺系、复星系、华润系等。
之后,它们凭借体制活力在充分竞争的白酒行业中崛起,争相上市,掌舵者们跻身各大富豪榜。
风水轮转在白酒行业,第一个被称为首富的人,应该是剑南春乔天明。
早年,白酒行业有“茅五剑”之说,可见剑南春的江湖地位。作为“川酒六朵金花”之一,其影响力仅次于五粮液。
2003年,剑南春混改,乔天明从绵阳国资手中拿到控制权。
20年后的2023年3月,一份判决书揭开了剑南春混改黑幕。乔天明向相关人员行贿38万元,还伙同他人伪造财务资料,隐匿国有资产2.64亿元,归改制后的剑南春。
数罪并罚,乔天明一审获刑5年,初代白酒首富轰然倒塌。
即便抛开这些“原罪”,现在的剑南春,与往日风光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大家争论到底是“茅五洋”还是“茅五泸”,“茅五剑”成为往事。
剑南春在电梯广告中宣称自己是“中国名酒销量前三”,下面却用一行小字标注,仅指水晶剑单品销量。这个打擦边球的广告,后来被有关部门认定为虚假宣传。
剑南春规模到底有多大?跟据《四川企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当年公司的营收规模为111.81亿元。可能已经很难排进白酒前十了。
在吴向东之前,名义上的白酒首富来自郎酒。根据上个月发布的《2023全球富豪榜》,郎酒掌舵人汪俊林以615亿元财富,位列第251位,白酒行业第一。
与剑南春一样,郎酒也经历了混改,由四川泸州古蔺国资变更为汪俊林。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因为混改等不可言说的密事,汪俊林也被请去喝了500多天茶。
近些年,郎酒一直在冲击酱酒第二股。尽管其收入在2021年就超过了150亿元,但一直未能如愿上市。除了A股戒酒等原因外,郎酒改制遗留的各类问题和瑕疵,也是其未能得到监管层认可的重要原因。
所以,郎酒汪俊林家族这615亿元的身家,其实是个虚无的概念,远不及吴向东这300亿元实在。
可能很难有人相信,安徽是真正诞生过白酒首富的地方。口子窖(603589.SH)实际控制人刘安省和徐进,以及迎驾贡酒实际控制人倪永培——这两家酒企也是由国企混改为私企。口子窖的MBO早年也广受质疑,但最终都平稳落地,结局与剑南春和郎酒大为不同,不知原因为何。
2015年,“徽酒四朵金花”中迎驾贡酒(603198.SH)和口子窖,结伴上市,刘安省和徐进,以及倪永培,身家暴涨。尽管他们见到古井贡酒(000596.SH)掌舵人梁金辉,都得尊称一声“大哥”,但论财富,国企领导还是没法跟上市公司实控人比。
前几年,口子窖高端化突出,市值更高,刘安省、徐进持股集中,身价更高。近几年,迎驾贡酒的业务有了实质性的提升,股价上了几个台阶,最新市值远超口子窖。再加上刘安省、徐进等人不断减持,财富规模早已被倪永培超越。
《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倪永培身家已达190亿元。在珍酒李渡上市前,这可是实打实的白酒首富。
造富新可能除了上述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白酒行业还隐藏了一批低调而实力雄厚的富豪。其中公认的白酒隐形富豪,当属劲牌老板吴少勋。
很多人只知道“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实际上,劲牌旗下的白酒品牌毛铺,在中部市场已经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起码在湖北区域,过去是枝江、白云边、稻花香分庭抗礼,现在是毛铺一枝独秀。
劲牌到底有多大规模?非上市公司,具体数据外界不得而知。《劲牌有限公司2017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9亿元,纳税25.8亿元。有信息显示,该公司2019年收入已突破150亿元。
去年,劲牌斥资9.56亿元,在中部核心城市武汉寸土寸金的武昌滨江商务区拍地,建设第二总部,羡煞了一批白酒同行。
而且,这家酒业巨头,由吴少勋持股99%,另外1%的股份,也是由其家族成员持有。
除了保健酒和白酒,吴少勋家族近年直接或通过劲牌旗下的正涵投资,扩大产业版图,涉及资源、医药、化工、金融、房地产等行业。
因为旗下没有上市公司,劲牌系神龙见深不见尾,市场对其实际规模缺乏认知。《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认为,吴少勋身家200亿元,这应该是大大地低估了。
另外一名低调的白酒隐形富豪,同样来自湖北,稻花香集团的蔡宏柱。
稻花香在白酒圈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但其凭借与劲牌类似的发展路径,低调崛起:通过白酒这个现金奶牛,积累巨额财富,做大在本地的资产规模。目前,稻花香集团的业务涉及白酒、物流、旅游,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2022年排名第379位。
白酒行业的地域特色,在白酒之外,居然也这么明显:川酒混改陷危机,安徽盛产酒富豪,闷声发财九头鸟。
无论是吴向东、汪俊林、倪永培,还是吴少勋、蔡宏柱,其实都是上一代白酒品牌造就的财富神话。未来的白酒行业,造富故事如何书写?
当然是那些拥抱了年轻消费者,顺应了未来消费趋势的白酒新势力们,比如江小白、光良等。它们现在的体量不大,现阶段的盈利能力可能也一般般,但是,它们以成长性为基础的估值逻辑,可能不止白酒这么简单。
当白酒销量开始走下披路,当啤酒只剩变相涨价,当黄酒、红酒日渐边缘化,酒类市场,更需要一些能击中未来投资人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