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观察 >

杨小丽:一位“80”后女博士的高原援建“青春之歌” 精彩看点

来源:创业网 2023-05-23 23:06:04

中国网5月23日讯从成都到乡城,从平原到高原,从海拔500米到海拔3000米。距离很远,间隔山川、耳目难及;距离很近,打开心窗,深厚情谊就在眼前。

2021年8月,按照四川省科协安排,杨小丽来到川西高原甘孜州乡城县挂职,在这里,她迅速完成从“外来客”向“本地人”的身份转变,用一份热忱谱写着一曲高原“青春之歌”。


(相关资料图)

初识:跨越山川的“青春之旅”

水土不服、缺氧胸闷……抵达乡城县,严重的高原反应当晚就席卷了杨小丽全身。“晚上睡不着,常常一晚上要醒来3-4次。很多时候说话,话语说一半,另一半好像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来。走路走快了,还有点气喘吁吁。”杨小丽说。

虽然有诸多不适反应,但杨小丽下乡入户的那一刻,老百姓的热情仿佛明媚的阳光,消融了一切身心的疾苦。

就在杨小丽挂职乡城县不久,一次下乡帮扶,怀着迷茫的心情来到来百姓家里。当看素不相识的老乡递上的水果,杨小丽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里的老百姓太淳朴了,太热情了,我要克服各种高原反应,好好为大家服务。”回忆起第一次入村帮扶,杨小丽十分感慨。

乡城县幅员面积不大,又在群山峻岭之间,有些家庭几代人从未走出山区、看过外面的世界,知识缺乏的问题依旧存在。

依托自己的高学历,又是省科协选派下来的挂职干部,杨小丽义务当起科技宣讲员的责任。而要把科技宣讲落实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又是她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如何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杨小丽打电话给以前省科协挂职干部,向他们请教乡城县人情风俗、产业发展、沟通交流等具体情况。

在以前省科协挂职干部的耐心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努力,经过几个月的摸索,跳锅庄、喝酥油茶、介绍风俗,杨小丽俨然已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当地人了,也为下一步搞好科技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别看她是外头的女娃娃,到这里来了,和我们家人一样哦,说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家常话,逢年过节赶上我们跳锅庄的时候,她也会参与进来,真不错。”然乌乡克麦村民村民拉姆说道。

相融:搭建帮扶的“连心之桥”

2021年12月3日,一场包括科普资源包、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在内的捐赠在然乌乡中心校举行,而这仅仅是杨小丽及其省科协一起选派挂职干部黄河共同争取派遣单位大力支持的一项公益捐赠缩影。

同样,在杨小丽及其省科协挂职干部的共同争取下,省科协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陆续在乡城县开展了“山区孩子的运动翅膀”“寒窗学子大学梦”“科技万里行”等一系列项目及活动,有力支撑了高原科技文化更好发展。

省科协作为省直定点帮扶单位牵头单位,杨小丽作为省科协选派挂职干部,她一方面认真当好“联络员”,协助开展好本单位的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她也积极当好“服务员”,协调其他帮扶单位开展好工作。

到达乡城县的第二周,杨小丽便把省直定点帮扶9个驻村干部所在的村都走了一遍,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驻村干部共同探讨在各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途径。在此基础上,她还协调组织联络各省直定点帮扶单位的挂职干部联系会,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帮扶工作,发挥“组团”力量,带动整体帮扶发展。

刚到乡城县的时候,杨小丽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偶然间她注意到当地农户都在自家院子里种植苹果树。虽然苹果数量多、口感好,但是果子却非常小。农户种植的苹果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食用,多余的用来喂牛,这让农学出身的杨小丽感到非常可惜。

由于没有及时疏花疏果、修剪枝条,还缺乏关键生育期的水肥管理和其他管理技术,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种植条件,但乡城的苹果种植水平仍然比较低。于是,杨小丽主动联系了西华大学的果树种植专家,并成功牵线促成了四川省乡城高原水果科技小院的落地。高原水果科技小院的落地后,如果有西华大学的教师或学生入驻后,第一时间就能发现农业生产的问题,并借助科技小院专家资源、技术网络解决问题,并给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另外,在省科协多次邀请水果种植能手和专家教授到乡城县开展技术指导的基础上,2022年7月,杨小丽更是通过天府科技云揭榜挂帅,引进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技术资源,以然乌乡车厘子产业为突破口,开展“科技支撑产业振兴实践路径研究调研课题”,为乡城县的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奉献:谱写高原的“援建之歌”

作为省科协选派挂职干部,杨小丽充分发挥自己中国农业大学所学的专业优势,除了入村宣讲科技知识外,还积极与县科协对接,提出了诸如开展技术交流、科技“讲比”活动、建立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意见建议,并开展线上科技知识普及。

就在去年年初,为了保证在有效防控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进春耕备耕。杨小丽积极协调县科协,组织科技专家把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相关知识编成村民容易听得懂得的“土话”,在各个行政村喇叭里进行循环播放,系统化开展农村疫情防控宣传、春耕生产信息服务,把“空中课堂”开到田间地头、通到农户心坎里,做到疫情防控精准专业,春耕生产有力有序。

另外,为及时解决老百姓因技术而产生的临时性困难问题。在杨小丽建议下,县科协还建立了专家线上视频培训微信群,全天候的免费提供科技技术、产品建议、销售渠道等信息服务,让老百姓时时刻刻有位移动专家在身边。

除了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在乡城还有另外一件事一直让杨小丽挂心。独居老人还穿着湿哒哒的衣服,学校们里的孩子缺乏体育用品……走访中她发现,很多“空巢老人”和困难儿童的生活处境亟需改善。她积极联系省科协和社会慈善组织,发动人民力量给予精准的援助。去年,她还联系资助了一些困难高中生。闲暇时陪老人家聊天晒太阳,陪孩子们打球、跳绳,在帮扶中,她送去的不仅是财物,还有细致入微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杨小丽把感情都留给了乡城,对家人却是深深的愧疚。刚刚援建乡城的时候,望着年迈的父母、深爱自己的丈夫及刚满1岁嗷嗷待哺的儿子,她眼角浸下了泪水。就在2022年8月和2022年10月,儿子和父亲因大病先后住院动手术,在家人最需要的时候没陪伴在身边,杨小丽深深感觉到没尽到一位母亲和女儿应尽的责任,只能眼含泪水哽咽地嘱托工作本来就很忙的丈夫换班回去扶理,而自己一直坚守在乡村振兴一线,无法回去。

“两年援建时光匆匆而过,有艰辛和痛楚,有泪水和感动,有付出和收获,磨砺了为民服务、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定了初心和使命,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人生中最扎实、最紧凑、最充裕、最难忘的一段历程。我坚信,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下,在乡城人民的努力下,在一波又一波援建干部无问西东的付出下,我们定会看到一个日新月异、圣洁美丽的幸福乡城。”面对即将到来的援建轮换,杨小丽这样说道。(文 吴远胜)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大家还在看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