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酉阳800”——茶叶产业标准化建设改良技术研讨会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同登贡茶山实地考察,为酉阳县茶叶产业发展支招。当天,该县还成立了茶叶产业联合会,进一步扩大酉阳茶叶品牌影响力。
作为“酉阳800”拳头产品,酉阳茶叶产业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政策支持,有力推动茶叶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生态化”发展。
(相关资料图)
梭椤山下春茶香 带动村民务工增收
这段时间正是采茶的好时节,在酉阳县五福镇五福村8组重庆市梭椤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绿茶基地里,村民们头戴草帽,挎着茶篓,将嫩绿的茶尖一颗颗采进茶篓。
村民们正在采茶
重庆市梭锣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系酉阳县招商引资企业,成立于2016年,落户于五福镇五福村,主要生产五福绿茶、五福红茶、五福秀芽、五福古茶、汤茶油茶等产品。
“这段时间,我们每天很早就到基地采茶,一天能采摘8-10斤鲜叶,工资按20元每斤计算,能挣一两百元。”村民谢桂文一边快速采茶,一边高兴地说。
装满茶叶后,村民们便将茶叶送回车间。茶叶一部分进入机器制作间,一部分用作手工炒制。
挑选、摊青、揉捻、炒青……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两条生产线上每个环节都有工人在认真操作,整个车间充满浓郁的茶香味。
“这段时间我们每天要采摘五六百斤鲜茶叶。”该公司负责人张荷介绍,每天都有10个手工炒茶师和5台机器加班加点炒茶,每天炒出的干茶叶都会迅速被销售出去。
“这段时间,我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炒到第二天凌晨2点过,一天能挣700多元。”手工炒茶师傅赵光华高兴地说道。
集茶叶栽植、采摘、加工、包装、销售、乡村旅游于一体,茶叶产业带动附近130多名村民务工增收。
宜居乡做好“茶文章” 推动贡茶转型升级
雨后的宜居村双池茶叶基地,茶农们熟练快速地采茶,村民们走进茶山,领略茶园独特风光。
宜居乡平均海拔800米,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日照中等,土壤富含锌、硒等优质矿元素,种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如今,茶叶产业已经覆盖了全乡85%的群众,多数茶农靠此增收致富,宜居村的冉峰就是其中之一。
“我祖祖辈辈都是种茶的。”冉峰说,他10多年前在外务工,看着家乡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便选择了回乡种茶,目前种植了10多亩茶树,可产干茶叶100多斤,纯收入约10万元,“宜居贡茶发展前景广阔,我有信心把宜居茶做得更好,卖得更远。”
宜居乡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是酉阳县茶叶种植的重点乡镇之一,拥有茶园面积2.3万亩,茶叶年产值达到1.2亿元,人均收入超过5600元;改进创建茶叶种植加工和传统制茶工艺微型企业144家,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引进了2家龙头企业入驻,成立了1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其中8个村集体发展茶叶产业3000亩,茶叶已成为该乡村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如今,酉阳县正在进行‘酉阳800’——茶叶产业标准化建设。”宜居乡乡长冉超介绍,接下来,宜居乡将以此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文化助力、全民共享”,系统做好茶历史、茶产业、茶文化三篇“茶文章”,深度挖掘宜居、生态、乡村文旅优势,着力宜居茶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建设,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极具优势的地域性茶产品。
据悉,酉阳县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建立起了以宜居乡、丁市镇、铜鼓镇、花田乡、黑水镇、龙潭镇、麻旺镇等为重点的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9.6万亩,干毛茶产量达5430吨,产值达4.88亿元。
酉阳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产业提质增效、科技赋能和品牌打造等3个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动全县茶产业发展壮大。(文/唐灿 图/酉阳县委宣传部)